胡蓉蓉
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胡蓉蓉
舞者
國籍 中華民國(1929-1949)
 中華人民共和國(1949-)
出生1929年2月18日
 中華民國上海市
逝世2012年3月30日(2012歲—03—30)(83歲)
 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
胡蓉蓉

胡蓉蓉(1929年2月18日—2012年3月30日)[1]女,江蘇宜興[2],生於上海[3],中國電影童星、舞蹈家、舞蹈教育家。

生平[編輯]

1926年3月,莫斯科國家劇院舞劇團在上海卡爾登大戲院演出《吉賽兒》、《關不住的女兒》等芭蕾舞劇,此為芭蕾第一次傳入中國。1934年,蘇聯僑民、芭蕾演員、編導索可爾斯基到上海,在上海開始私人教授芭蕾(後來在1936年正式成立了「索可爾斯基芭蕾舞學校」),時年5歲的胡蓉蓉開始學習芭蕾,成為索可爾斯基的弟子,也成為最早學習芭蕾藝術的中國人之一。[4]

6歲時,胡蓉蓉參加電影《父母子女》的演出,後來先後參演電影《壓歲錢》、《歌兒救母記》、《小俠女》等等。在電影中,胡蓉蓉表演了很多芭蕾舞、踢踏舞,舞風酷似美國童星秀蘭·鄧波兒,胡蓉蓉遂被譽為「中國的秀蘭·鄧波兒」。[4]

1937年龔秋霞(右)和胡蓉蓉(左)合影

抗日戰爭時期,1937年8月胡蓉蓉參加「救亡兒童劇團」大公演,表演《軍人操》。日軍佔領上海後,胡蓉蓉在普通中學學習,並繼續在索可爾斯基擔任團長的俄羅斯芭蕾蹈劇團客串出演《天鵝湖》、《睡美人》、《胡桃夾子》、《唐·吉訶德》、《金雞》、《火鳥》等劇目,且在《葛蓓莉婭》、《白雪皇后》、《伊戈王子》、《神駝馬》中任主角。[4]

1947年,胡蓉蓉考入震旦文理學院。1950年,胡蓉蓉應上海戲劇專科學校的邀請,出任該校舞蹈教師,由此正式開始芭蕾教育及創作生涯。[4]她先後在上海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、行知學校教授舞蹈。[2]

1960年起,胡蓉蓉任上海市舞蹈學校副校長。1963年,在運用芭蕾舞表現手法,並吸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基礎上,胡蓉蓉改編歌劇《白毛女》,並且於1964年6月完成了小型芭蕾舞劇《白毛女》的創作,傅艾棣任編導助理。1964年10月,中型芭蕾舞劇《白毛女》完成創作,同年於徐匯劇場上演,獲觀眾好評及中共上海市委領導肯定,領導指示將中型芭蕾舞劇《白毛女》發展成大型芭蕾舞劇《白毛女》。1964年末,林泱泱程代輝加入了創作組,同胡蓉蓉、傅艾棣一起創作了大型芭蕾舞劇《白毛女》。1965年5月,大型芭蕾舞劇《白毛女》完成創作,並在「上海之春」首演。1994年,大型芭蕾舞劇《白毛女》獲「中華民族20世紀舞劇經典作品」 金獎。

1979年,上海芭蕾舞團(前身為上海市舞蹈學校《白毛女》劇組)成立,胡蓉蓉成為第一任團長。[1]1982年,胡蓉蓉參與改編創作了芭蕾舞劇《雷雨》。[2][5]1980年,胡蓉蓉任日本大阪第3屆國際芭蕾舞比賽評委。1982年任美國第2屆國際芭蕾舞比賽評委。[2]胡蓉蓉還擔任上海市舞蹈學校名譽校長,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,上海市文聯副主席、上海市舞蹈家協會主席等職。[4][2]

1990年3月,上海白玉蘭戲劇獎創辦,上海市演出公司總經理宋鴻柏提名胡蓉蓉任舞劇界評委,胡蓉蓉由此成為首屆15位評委之一。[4]

2012年3月30日,胡蓉蓉在上海病逝 。

參考文獻[編輯]